水稻赤枯病是一种生理性病害,吉林省近几年发生的水稻赤枯病多数是土壤缺锌和缺钾而引起的。
①缺锌型赤枯病,一般秧苗移栽后15—20天开始发生症状,先从新叶向外表现褐绿色,逐渐变黄白,叶片中出现小而密集的褐色斑点,严重时可扩展到叶鞘和茎,下部老叶下披,易折断,重者叶片窄小,茎间缩短,叶鞘重叠,不分蘖,生长缓慢,根系老化,新根少。
②缺钾型赤枯病,一般在水稻分蘖期开始发病,发病期表现植株矮化,叶片暗绿呈青铜色,分蘖后中下部叶片尖端出现褐斑点,组织坏死枯黄,老叶软下披,心叶挺直,茎易折断倒伏,重者根系发育不良,呈褐色,也黑根甚至腐烂,叶片干枯。
发病条件:①低洼冷凉、盐碱地及小井灌溉,土壤通气不良,土壤缺锌,易发生缺锌型赤枯病。
②土壤冷凉,草炭土和草甸土易造成缺钾型赤枯病。
防治方法:①改良土壤,采用加沙、煤灰渣改善土壤通气条件,多施用腐熟有机肥料,加强田间管理,浅水灌溉,适当晒田。
②缺锌土壤,结合施底肥,每公顷施用硫酸锌100斤,移栽后若发现缺锌赤枯病现象,用0、2%—0、3%硫酸锌叶面喷雾。
③缺钾土壤,每公顷增施150斤硫酸钾或氯化钾,如发现有缺钾赤枯病,叶面喷雾磷酸二氢钾。
|